NEWS
紧密跟随国家产业指导及技术发展
船舶监控摄像机自清洁功能研发浏览数:55

船舶监控摄像机在复杂海洋环境中运行时,镜头表面易附着盐雾、粉尘、油污等污染物,导致图像模糊、目标识别率下降,甚至引发监控系统失效。针对这一痛点,自清洁功能的研发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物理、化学或复合机制实现污染物主动清除,同时兼顾设备可靠性、能耗及环境适应性。

一、物理清洁技术:结构创新与机械驱动

物理清洁技术通过机械结构直接去除镜头表面污染物,常见方案包括:

旋转刷清洁:在镜头保护罩外侧安装可旋转的刷毛结构,通过电机驱动刷毛周期性扫过镜头表面,清除盐粒、粉尘等颗粒物。例如,某专利技术采用电动刷与镜头保护罩联动设计,刷毛材质为耐腐蚀的硅胶或聚四氟乙烯,可在盐雾环境中长期使用而不老化。

振动清洁:利用压电陶瓷或电磁振动器使镜头保护罩产生高频微振动,通过惯性力甩落附着的水滴或粉尘。该技术无需机械运动部件,可靠性高,但清洁效率受污染物粘附强度限制,通常需结合其他技术使用。

气流喷射清洁:通过压缩空气或高压水流喷射镜头表面,利用冲击力清除污染物。例如,某水下摄像机集成水泵与喷嘴,将外界海水加压后喷射至视窗,实现水下远程自动清洁。该技术需解决高压密封与水资源循环问题,适用于固定式监控场景。

二、化学清洁技术:液膜辅助与自修复材料

化学清洁技术通过在镜头表面形成保护性液膜或利用自修复材料分解污染物,实现长效清洁:

液膜覆盖技术:在镜头保护罩内层涂覆疏水或疏油涂层,同时通过微型泵定期喷洒专用清洁液,形成动态液膜隔离污染物。例如,某自清洁组件通过导流腔将清洁液输送至多个喷洒槽,清洁液从不同方向喷洒至镜头表面,同时收集腔回收使用后的液体,避免污染扩散。

光催化材料:在镜头保护罩表面沉积二氧化钛(TiO₂)等光催化涂层,利用紫外线激发产生羟基自由基,分解有机污染物(如油污)为二氧化碳和水。该技术需优化涂层厚度与透光率平衡,确保清洁效果与成像质量兼得。

自修复聚合物:开发具有微胶囊结构的自修复材料,当镜头表面出现划痕或污染时,微胶囊破裂释放清洁剂或润滑剂,自动修复表面缺陷。此类材料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为未来低维护监控设备提供了可能。

三、复合清洁技术:多机制协同与智能控制

单一清洁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复合技术通过多机制协同实现高效、低能耗清洁:

温差诱导清洁:利用半导体制冷模块在镜头保护罩两侧制造温差,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保护罩外侧凝结成水雾,软化并冲刷盐粒等污染物。例如,某专利技术通过控温组件调节保护镜片两侧温度,结合清洁条的往复运动,提升清洁质量。同时,干燥装置可吸收镜片与镜头间的湿气,防止内部结雾。

环境感知自适应清洁:集成温湿度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与图像质量分析模块,根据环境条件动态调整清洁策略。例如,在盐雾浓度高时增加清洁频率,在雨天减少清洁次数以节约能源。

无人机辅助清洁:针对大型船舶或固定式监控平台,采用无人机搭载高压水枪或清洁刷,远程清洗高处或难以触及的摄像头。例如,重庆海事局联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使用无人机喷水清洗长江干线航道监控设备,3分钟内完成3台摄像头清洁,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90%。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自清洁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环境适应性:海洋环境的高盐、高湿、强紫外线等条件对材料耐久性提出严苛要求,需开发更稳定的涂层与密封结构。

能耗与可靠性平衡:机械清洁技术需优化电机效率与传动结构,化学清洁技术需降低清洁液消耗,以延长设备续航时间。

标准化与成本:目前自清洁功能多作为定制化选项,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规模化应用成本较高。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微电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船舶监控摄像机自清洁功能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仿生表面设计:模仿荷叶超疏水效应或鲨鱼皮减阻结构,开发被动式自清洁表面,减少主动清洁需求。

纳米材料应用:利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的导电性与机械强度,开发自发热除冰或振动清洁一体化镜头。

边缘计算赋能:通过嵌入式AI分析图像质量,实时优化清洁策略,实现“按需清洁”而非“定时清洁”,进一步降低能耗。




服务热线:

13588090990 微信同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路391号
邮箱:273733131@qq.com

版权所有 © 杭州赛可灵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隐私条款
浙ICP备2021036695号-1 浙公网备33010602012349